史博館「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 探討地方學如何推動

報導記者
秒捷記者 / 陳祺昌採訪報導   2019-04-13 15:00
點閱2892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今(13)日起連續兩天舉辦「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開幕式致詞,會中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針對地方學的策略發表專題演講,並與臺史博館長林崇熙進行焦點與談,現場來自全臺各地的地方學研究者及實踐者出席發表,與社會大眾分享各領域及博物館如何與地方串連,共構地方知識。
 
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詞時引黑格爾的名言「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表示,世界的知識體系是從地方開始的,每個人都是在地知識的生產者、詮釋者、傳播者與轉譯者,但在地知識如何出發,鄭麗君特別指出今日臺史博邀請各界對話,正是重建歷史發展新展望的絕佳起點。
 
鄭麗君有三個展望:21世紀的地方學是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式的地方學,期望讓社區營造成為在地公共治理的力量,文化部今年也規劃了博物館政策白皮書凝聚共識會議,希望博物館與在地共同發展;第二個展望是在數位科技時代下,地方學應使用更進步的科技工具,文化部已透過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把過去數位典藏資料重構於「國家文化記憶庫」體系,連接地方知識體系,並與世界知識連結;第三個展望為在地知識是豐富文化的DNA,應在當代社會不斷地再生,期盼在地知識學不斷地支持臺灣文化發展,未來也將借重臺史博的力量,讓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建置與應用可以深根推廣。
 
臺史博館長林崇熙則表示,地方學研究應該是大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站在不同立場書寫地方。既不是專家學者主導,也不同於書寫國史的傳統。林崇熙進一步表示,未來臺史博將致力於11萬件館藏資料的透明化及應用,也會透過文物、口述訪談、推廣與保存在地技藝等方式持續新地方學的推動,透過社會各領域跨界合作,能有效地面對當代社會議題,並深化臺灣歷史文化重要特質,在全民共筆的公眾參與中,促進社會對於臺灣文化的認同。

點閱2892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