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岸與筆筒樹共生 一賞三貂嶺的蕨色大地

報導記者
秒捷記者 / 劉家宏採訪報導   2019-10-28 15:06
點閱2460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火車循著基隆河上游的河谷蜿蜒前進,沿途石籠護岸是在納莉風災後約民國90年左右分階段逐年完工的,為保障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當時就地取材將基隆河中淤積土石,諸如卵石、沙土或礫土等,作為部分石籠材料回填護岸,不僅穩固邊坡且以接近自然生態工法來達到河道清理及疏濬的目的。工程竣工時三貂嶺石籠上並無筆筒樹的蹤跡,後來筆筒樹藉由孢子散佈成功繁殖完成世代交替並紮根生長於三貂嶺石籠護岸。


水利局從民國102年肩負起基隆河上游三貂嶺護岸周遭的環境清潔及除草等例行性維護工作,以提供市民良好休憩及親水空間。夏季則提高維護頻率,每月2次派員進行環境整理;其餘時日即按月造訪進行維護,全年總動員次數即高達18次,投入的人力及物力甚為可觀。因環境一旦破壞即不可逆,故工作人員從事環境維護時更是小心翼翼,深怕一不小心損傷筆筒樹或者破瓌了它的原有棲息地。這些年來透過市府團隊竭盡心力地維護及當地里長多方奔走凝聚里民心力保護在地筆筒樹共識下,才使它能在如此嚴峻石籠護岸環境下,持續在三貂嶺繁衍綻放且越來越茁壯,同時也成為公部門與社區通力合作成功案例之一。


在本市轄瑞芳區三貂嶺站下車,沿著新完成基隆河岸步道前行,即可看到河谷兩岸為數不少郁郁蔥蔥活化石植物-筆筒樹。本局除了確保基隆河護岸結構安全,避免護岸掏空,讓居民生活更安全外,同時不遺餘力保護筆筒樹的棲息地及護岸植被,讓筆筒樹與三貂嶺護岸共生共榮,讓每條河流演繹自己的獨特故事,創造優質親水空間並兼顧市民休憩及生態環境的教育功能。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筆筒樹在約3億6,000萬年前就已存在至今,故被稱為活化石植物。它性喜生長於向陽的潮溼的開闊地帶,由於臺灣北部因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且雨量充沛,所以在臺灣北部山頭常可看到筆筒樹成林的景況。除了在三貂嶺可見筆筒樹蹤影外,漫步平溪低海拔山野小徑也可欣賞到筆筒樹的景致。


三貂嶺是座見證煤礦興衰史的山城,昔日採煤榮景雖已不在,但安詳寧靜的山村樣貌得以延續保存下來,且因地處幽谷,山巒疊翠,若非三不五時呼嘯而過的火車轟隆聲響及來去匆匆登山客,整個山城像被時間凝住般靜的出奇,宛如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不妨趁此秋高氣爽的季節,探訪三貂嶺尋幽探微且一窺蕨色大地!

點閱2460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