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腔粘膜篩檢】之效益

報導記者
秒捷記者 賴子瑄 / 採訪報導   2020-08-19 14:05
點閱1777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頭頸癌是世界第6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有4成為口腔癌;而在台灣,口腔癌患者有9成是男性,且好發於中壯年人口,因此,口腔癌對台灣社會、家庭及健保支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多年來致力推廣口腔黏膜篩檢,期以讓幾乎皆來自口腔癌前病變的所有口腔癌,能夠被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黃正池醫師表示,口腔黏膜篩檢主要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及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可免費篩檢1次,在第一線基層診所牙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口腔黏膜篩檢受訓合格醫師做完篩檢後,如發現口腔黏膜異常,會將病人轉介至有牙科醫師或是有耳鼻喉科醫師執業的醫院做第二線確定診斷,須要做病理切片診斷個案,則會更進一步安排口腔切片手術。
 
根據國健署2010-2013年的資料,共有5,142,458例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其中第一線醫師口篩診斷為陰性比率介於92.1-94%間,陽性比率有逐年降低趨勢;第一線口篩陽性且有接受第二線醫師確診比率介於66.9-74.7%間,第一線口篩陽性且有接受第二線確診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接受口腔切片手術的比率由2010年的19.2%降至2013年的13.5%。
 


黃正池醫師說明指出,這樣的結果代表口篩成效,不論在醫師端、病人端及整個口篩流程,皆往更高效益移動。第一線篩檢醫師口篩陽性比率降低,可能原因為國人口腔癌前病變發生率明顯降低,或是篩檢醫師更有自信診斷口腔病變;第一線口篩陽性個案第二線確診率增加,可能源於國人對口腔癌的病識感上升,或是整個公共衛生系統對口腔黏膜篩檢的大力推動及支持,相關人員加強聯絡及安排第一線陽性病人回醫院接受確診。
 
至於切片比率降低,可能原因為疾病嚴重度下降,或是醫師對陽性病患的處置更趨保守,也可說是處置正確,因為大部分口腔癌前病變病例是不需要由口腔切片來診斷,間接也會降低病患接受手術及麻醉的風險和等待報告的不安感,並降低相關健保花費。


點閱1777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留言評論